今天小编mail为大家分享的生活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2、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
3、”“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4、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6、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7、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
8、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9、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10、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11、”“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12、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
13、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
14、”“之”意为“到……去”。
15、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16、”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17、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18、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9、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0、’”“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1、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22、”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2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24、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
25、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6、”“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27、 ②“填然鼓之。
28、”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29、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30、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
31、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
32、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
33、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34、谓前是状,谓后补。
35、”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
36、“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
37、且看下面的分析: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38、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39、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40、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41、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
42、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43、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44、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5、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6、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
47、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
48、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49、 (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50、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51、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52、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53、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54、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5、 ②马之千里者。
56、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57、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8、 (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59、 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60、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61、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2、 (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63、 如: ①子夏之晋。
64、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65、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
66、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67、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68、 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69、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0、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71、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
72、翻译时没意义。
Luochuanren.Com洛川人-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涵盖生活常识、美食、创业、体育、旅游、家居、汽车、财经、互联网、科技、房产、教育等资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17898872021
电子邮件
773537036@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