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mail为大家分享的生活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的朗读划分节奏,愚公移山朗读节奏划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
2、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
3、“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4、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5、 ( 2 ) 副词,译为“就,才”。
6、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7、 蟹六跪而二螯。
8、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1、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12、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1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15、 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16、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7、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1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19、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20、 军惊而坏都舍。
21、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22、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3、”(《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24、(《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5、(《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6、(《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7、(《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8、(《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29、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30、(《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31、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32、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3、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34、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35、(《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6、(《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7、(《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38、(《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39、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40、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1、(《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3、(《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44、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45、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46、(《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47、(《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48、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49、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50、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51、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52、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53、(《师说》,代人,作宾语。
54、) 輮使之然也。
55、(《劝学》,代物,作兼语。
56、) 人非生而知之者。
57、(《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58、)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59、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60、如: 均之二策。
61、(《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6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63、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64、(《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65、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66、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7、(《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8、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69、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70、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71、译时也可省去。
72、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73、(《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74、(《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75、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76、如: 顷之,烟炎张天。
77、(《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78、(《毛遂自荐》)。
Luochuanren.Com洛川人-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涵盖生活常识、美食、创业、体育、旅游、家居、汽车、财经、互联网、科技、房产、教育等资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17898872021
电子邮件
773537036@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