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mail为大家分享的生活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意思,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个就象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
2、本身并没什么实际意义。
3、是人们为证明自身能力而做的“傻事”:) 花费毕生精力去做一件没意义的事。
4、结果还没做成。
5、多少可以留给后人一些回味和遐想。
6、它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这个“没意义”。
7、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8、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9、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
10、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11、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
12、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
13、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14、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
15、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16、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17、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
18、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
19、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
20、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21、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
22、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3、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
24、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25、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
26、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27、”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28、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
29、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
30、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31、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
32、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3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
34、”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35、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
36、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37、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Luochuanren.Com洛川人-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涵盖生活常识、美食、创业、体育、旅游、家居、汽车、财经、互联网、科技、房产、教育等资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17898872021
电子邮件
773537036@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