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mail为大家分享的生活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有些学生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历史和地理。要靠背单词,日期,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推理。我说你只对了一半。数学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如果除运算,小学的加减乘除,没有背过乘法表。
2、 你能顺利地计算吗?虽然你明白乘法是同一个加数之和的运算,但是你做9*9的时候把9个9相加得到81,太不划算了。用“9981”就方便多了。同样的,也是用大家都烂熟于心的规则做出来的。与此同时,
3、 数学中有很多规律需要记忆,比如规律(a0)等等。所以,我觉得数学更像一个游戏。它有很多游戏规则(即定义、规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玩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
4、 无论谁被判定为错误,都将被罚出场。所以数学定义、规则、公式、定理一定要背,有些最好背,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代数式乘法的三个公式”,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的能背出来,有的不能。在这里,我给不会背的同学敲敲警钟。
5、 这三个公式如果背不出来,会给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这三个公式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到很多,尤其是初二要学的因式分解,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导出来的。
6、 它们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7、 记住定义、规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的,懂的记住,不懂的暂时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和应用它们解题的时候加深理解。比如数学定义、规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轴、锯、墨斗、刨子。
8、 没有这些工具,木匠就做不出家具;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熟练的手艺和智慧,你就能做出各种精致的家具。同样,如果你记不住数学的定义、规则、公式、定理,也很难解决数学问题。
9、 而记住这些加上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你就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得心应手,甚至是解决数学问题。
10、 1、“方程式”的概念
11、 数学研究事物的空间形态和数量关系。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相等关系,其次是不相等关系。最常见的等价关系是“等式”。比如在等速运动中,距离、速度、时间之间是一个相等的关系。
12、 可以建立一个相关方程:速度*时间=距离。在这样的方程中,一般有已知量和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方程就是“方程”,通过方程中的已知量求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接触过简单的方程。
13、 另一方面,一年级系统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你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线性方程都可以顺利求解。
14、 初二初三还会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简单三角方程。高中我们还会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等。解这些方程的思路都差不多。
15、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一元线性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线性方程的五步或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来求解。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
16、 在大量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建立方程,通过求解得到结果。因此,学生必须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然后学习其他形式的方程。
17、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中遇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善于用“方程”的观点来构造相关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来解决。
18、 2.“数形结合”的思想
19、 世界上,“数”和“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除去其定性方面,都只剩下两个属性:形状和大小,留给数学去研究。初中数学有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研究“数”,几何研究“形”。但是,
20、 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
2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
22、 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23、 3、“对应”的思想
24、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
25、 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对应a,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即。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
26、 初二、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7、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28、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我去佛山一中开家长会时,一中校长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他说:我是教物理的,
29、 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30、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
31、 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
32、 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33、 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
34、 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35、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
36、 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
37、 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
38、 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39、 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40、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
41、 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
42、 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
43、 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
44、 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45、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
46、 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
47、 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LuochuanRen.Com洛川人-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涵盖生活常识、美食、创业、体育、旅游、家居、汽车、财经、互联网、科技、房产、教育等资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17898872021
电子邮件
773537036@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