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mail为大家分享的生活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古诗意思解释视频,蝉古诗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4、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5、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6、清露:纯净的露水。
7、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8、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9、疏:开阔、稀疏。
10、藉:凭借。
11、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12、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13、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14、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5、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16、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17、“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18、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19、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20、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21、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22、“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23、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24、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25、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26、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27、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28、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29、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30、”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31、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32、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33、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34、”(《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35、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36、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37、比兴不同如此。
38、”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39、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40、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41、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Luochuanren.Com洛川人-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涵盖生活常识、美食、创业、体育、旅游、家居、汽车、财经、互联网、科技、房产、教育等资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17898872021
电子邮件
773537036@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